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看見菊島 之二

之二、省與思

下班時發現信箱裡靜靜躺著一封寄自澎湖二崁的郵件,取出後才想起這是在澎湖最後一天的行程-參觀二崁聚落時向老阿嬤所買的二崁褒歌名信片,我填下自己的住址寄給自己。



回到台灣後再度恢復往常的工作與生活,其實差點忘了這封寄回給自己的二崁褒歌,可惜木板的一角因為撞擊而有點損傷,但是看著它仍有著無限的感動與感慨。

記得第一天抵達老街民宿時,民宿的牆頭上掛著許多二崁褒歌,琢磨著其中字句的意思,雖然不是很明白『褒歌』兩字的意義,但是在大概看過牆上的各個褒歌,似乎有了一絲絲感覺,也大概感受到早時人們為了生活的種種無奈。




於澎湖最後一天,導遊大哥帶著我們來到二崁聚落,保存良好的舊時聚落,與望安島上的花宅形成強烈對比,一者任其凋零、一者在現代(某種程度的商業化)與傳統保存之間暫時得到平衡,雖然很難說何者才是幸運的,但置身其中,在我腦海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導遊大哥詳細的說明著『褒歌』的意義,早時候的環境較淳樸也較保守,人們為了表達或抒發情感等,用傳唱(歌謠)方式的即興創作。

經過導遊大哥的解說後,更能體會這種充滿濃濃古早味的傳統,在很多不同的文化裡其實也不陌生,只是名稱與型式不相同、詞句背後訴說的故事就待有心人細細品味。

如同許多傳統文化一樣,歷經時代的改變與老一輩的逝去,識者愈來愈少、聞者不解其名,如歲月之河,逐漸的遠離、凋零。

當老阿嬤手握著寫有褒歌的名信片,看也不看一眼,熟稔的唱了起來,唱得很好聽,彷彿時光流轉,再度回到早時年月……




下次再訪二崁,這屋裡恐怕再見不著老阿嬤的身影,也不會再有老阿嬤哼唱褒歌的聲音。老阿嬤因為年歲大了,本已打算退休,偏偏後繼無人,只好暫時留下來,究竟這古老又美好的文化能否傳承下去,還是隨著時代變遷而消失,我沒有答案。

已經有太多早時文化黯然的退出,徒留一個簡單的名字,更有甚者,連名字都未曾留下。




這平看過
彼平房
看見阿娘仔梳頭鬃
胭脂水粉
抹甲這尼阿重
不知默去
找誰人



2009/6/12 12:19 A.M.

沒有留言:

##Easy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