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視歌仔戲悄悄地退離一般人的生活,似乎也正式宣告著歌仔戲與我不再有任何牽扯。
猶記當年各電視台裡的歌仔戲演員,往往最吸引我的絕對不是劇團主角,那時候最愛的兩位演員,一位是小咪老師,另一位則是紀麗如老師。每次看戲,專注的不是主角,而是我最喜歡的兩位,只要有她們的演出,總是興奮的無法自我。
隨著電視歌仔戲的沒落,這些熟悉的身影不再,而課業、生活與工作上的忙碌,將她們封存於美好的記憶當中,偶爾想起來還是很甜蜜。
本來一切看似乎結束了,卻在最近一年當中,於某個佛教電視台裡發現了歌仔戲的另一個舞台;其間斷斷續續的看了幾次,這才知道自己所看的都是一些歌仔戲劇團的大型公演,而且很愚笨的瞭解到不是只有明華園,很多劇團都在各自發展,也都有各自的一片藝術表演天空。
其中讓自己感到興奮與開心的,在觀賞到的幾齣戲裡,小咪老師熟悉的身影再一次的出現在我眼前,深藏多少年的感情瞬即迸出,沒有多想,只是讓自己一頭栽入。
錯失的部分當然得彌補回來,網路資訊發達,首先要做的當然是購買能買到的片子,只要是有小咪老師演出的戲碼,不管是哪個劇團出的片子,都盡量去買,一方面算是為歌仔戲這傳統表演藝術盡點心力,主要的目的自然是要滿足自己這多年來的缺憾。
不論生、旦、丑,看著戲裡小咪老師精彩的演出,我是如癡如醉,哪管現實生活裡不同色系的人吵翻天、哪理會大環境的經濟不景氣,或是生活上工作上的不順遂,只是讓自己沉浸在小咪老師的表演當中,一遍又一遍的看,每看一次,整個人的心境便能獲得最大的滿足,也是在這極端世界裡能夠繼續生存下去的很大動力。
最早的時候為什麼會喜歡小咪老師的演出,大概是她的個人魅力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她。
以前看電視歌仔戲,就是那麼一回事,不懂得什麼是什麼,只要整齣戲夠吸引人,演員當中有自己喜愛的就夠了,不瞭解那些曲目,只是跟著哼唱,隨著戲變化心情。
隨著年紀增長,思考能力增加,觀察的方向與思考角度的多元,現在看戲與小時候完全不同。
在看第一遍時會專心在整場戲裡的劇情並思索著這戲想要訴求的重點,古今對照,反映或諷刺了哪些現實社會裡醜陋的一面。
雖然古時候很多的道德與價值觀與現代社會已不相同,但是很多現象在抽離了古與今兩字,其實完全沒有改變,這也是我喜歡看歌仔戲的原因之一。
第二遍開始,我完全將目光焦點放在每個演員身上,不論是身段、唱腔、眼神、臉部表情與許多的台步、動作等等,常常都讓我會心一笑,尤其是主要角色的對手戲,更是我癡迷的部分;瞧著他們一句又一句的唱著,更讓我感覺到與電視歌仔戲那種事先錄好音在對嘴的不同,直接聽他們唱來,實在是很過癮(雖然我是看片子),但是高下之分已然明顯。
從第三遍開始,我的目光完全是停留在小咪老師身上,不管是什麼角色讓她演來,就是那麼的靈活靈現。
『浮沉紗帽』裡的鄭則清,有守有為,不屈服勢力強權,卻因被參而落職,外貌不討好,走起路來還帶點猥瑣,一開始被衙裡差役瞧不起的縣太爺,在小咪老師的詮釋下,一個活生生的鄭則清出現了,不再是文字描寫的一個故事裡人物。
『良弓吟』的徐達,在生性多疑且已誅戮許多開國功臣的朱元璋之下,處處委曲求全、事事小心,卻仍被賜蒸鵝叩謝皇恩,心灰自殘到坦然面對死期,由小咪老師演出這樣的徐達,看在我眼裡都覺得好心疼(每看一遍就在心裡哀聲怨懟),好想衝上前安慰與擁抱(當然是自我想像而已@@),可見得小咪老師詮釋的徐達完全將我征服。
祝英台這個許多人都演過的角色,在小咪老師的表演中,是完全屬於她自我風格的英台,在哭墓那段是我非常喜愛的一段,不論是身段、表情、哭墓所唱的曲調等等,簡直讓我無法自拔,雙眼瞪著電視,是動也不動。
其他像是婁阿鼠、白賊七(七哥)、李亞仙、劉氏、郿道九、霍光、鄭成功、丁文龍、秦燕兒……等等,我是愈看愈愛,更是希望能夠看現場的表演,好在現在網路的便捷,從小咪藝站與河洛網站得到許多訊息,也如願的看了三場免費的野台演出,除了保安宮的新鳳凰蛋外,中山堂的風起雲湧鄭成功與三重先嗇宮的白賊七,我是近距離的在台下觀賞到排演的情況,當時站在台下的心情非常的興奮,等到正式演出,雖然被擠遠了,還是看得相當過癮。
野台戲的演出由於時間與場地(舞台小、限制多),多半會有所調整,與片子裡的某些部分會有所不同,等於是看了兩種版本的戲,即便幾個小時的守候下來,體力已經耗盡,卻是非常滿足與開懷。
由於河洛在將高雄售票演出良弓吟,我是幾番猶豫,才下定決心南下觀戲,主要原因是高雄離我太遙遠,一切都陌生,而良弓吟又是我相當想看的一齣戲;在決定後心情是相當輕鬆愉快,期待著7/4的到來,可以再一次的看到小咪老師精彩的演出;河洛今年度的大戲『山寨情仇』當然也不會錯過,早早就將票買好,等待演出的時刻到來。
只要是有小咪老師演出的戲,在許可的範圍內我是一定要到台下乖乖當個觀眾,是戲癡也罷,只要喜歡又何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